前两天,长城汽车创始人魏建军公开露面,提出了自己对行业、产业、未来发展的看法。
和其它企业创始人完全不同,魏建军不是一个善于卖弄的企业家,事实上过去十年,其很少出现在公众视野面前,即便在内部的大型发布会上,魏建军露面的次数也要远远少于其它企业家。
过去四年,中国汽车板块迎来了巨大震荡,一方面市场占有率接近70%(含出口),另一方面以大电池为底层架构支撑的新能源阵营,销量占比达到了53%。
在一片“遥遥领先”、 “把合资车吊起来打”的欢呼声中,需要有人站出来说一些让人清醒的话。
说这种话的人,必须要站在行业顶端,甚至是行业过去十年的推进者之一,必须要懂技术、懂产业、懂运营且懂对手。
魏建军拥有30年的从业经验,且从不“空谈误国”,是真正的行业践行者,不仅仅打造出来了一个北方的汽车大企,长城的年均销量在100万以上,过去8年的累计销量接近1000万。
展开全文
如果魏建军都没有说话的资格,那么这个行业真的是听不进去真话。
前两天,网络上出现了大量攻击魏建军的言论,我看了这些言论,基本上都是针对魏建军的访谈,进行有针对性的掐头去尾、没头没尾的主观攻击。
比如说,魏建军不懂行业、长城快倒闭了还要踩一下行业、魏建军否定中国电动化路线、中国车这么强了居然还有人否定。
类似于这样的话不绝于耳。
一个优秀的、成熟的、理性的市场,首先一定要有包容性,同样也应该有魏建军这样的理性从业者和批判者。
好的批判,一定能够更好的推动产业发展。
如果贯穿整个魏建军的观点,其实非常客观,且是真正顶级的思考者、推动者发出来的真实、理性的声音。
魏建军说,如果造内燃机的话,中国企业肯定不如合资车。
这点无力反驳,百年外资之所以非常强,不仅仅是企业本身强,更是他们拥有强大的专利封锁,仅仅说机械四驱一个方面,中国企业就无法自己设计四驱系统。
不是设计一套四驱系统很难,而是四驱系统的工作逻辑,在专利申请方面已经被外资企业锁定,我们设计不出来除专利之外的四驱系统。
四驱、内燃机、电喷、变速箱,想要自己设计的难度很大,一个重点是专利封锁,另一个是外资成规模之后,采购成本更低,而且他们的质量管理经验更足。
我们没有试错成本,只能采购,任何企业都经不起自己研发、试错之后的高成本代价。
因为这句话,魏建军被喷上了热搜,扣上的帽子是“诋毁中国企业行业”,这帽子也太大了,说点实话就要被扣帽子,太难为情了。
另外,魏建军对外资企业不造电车,提出了自己的想法。
外资企业不是没技术,而是没这个战略,经济差的地区,没有配套设施,这也是事实,另外一层意思是,外资企业的电动车的确不行,但他们的电车不行,不代表他们没有实力,也不代表他们没有迎头赶上的能力。
特斯拉是不是外资企业?怎么做到的全球第一,国内企业对标了这么多年,Model Y去年还卖了40多万台车,这是怎样的成绩。
而且,魏建军也指出了中国车强大的一点。
中国车一定要出海,这是他们这一辈企业家的使命,而且目前出海初期工作已经完成了,在合资车面前,中国车不是那么“坚不可摧”。
在美国车、英国车面前,中国车的质量真的很好,小毛病很少,而且价格也很合适,但你要说和日本车比质量,真的有些夸夸其谈了。
以上的这些,魏建军说的没有一点问题,而且是不卑不亢的。
中国车有强势的一面,出海已经做出了初期成功的价值感,而且质量也都超过了美系车、英国车,但要说遥遥领先,还是要冷静、客观一些。
当然,也说了一些不好听的话。
比如说外资企业不是没有电车技术,是他们没有战略规划,而且传统油车板块,我们也不如外资企业,这些都是客观事实。
如果说了客观事实就要被吊起来打,这实在太疯狂了,听不进去客观建议和事实的人群和板块,一定不会长久发展,虚心一些,内敛一些绝对没有问题。
任正非也说过,任何企业的成功,都应该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再次跳跃,中国乘用车的红利,是建立在全球的工业基础上的成功,本身就是全球汽车的一环,谁也不能独善其身。
既然如此,在和外资企业对标的过程中,一定有胜有负,不必过于亢奋。
发表评论